江宁新闻网

龙虎网首页|网站导航

设为首页|加入收藏|广告热线(025)84687180 新闻热线(025)84686051

当前位置:手机网 > 悦读 >

用阅读编织捕捞生活的网

jiangning.longhoo.net来源:2020-04-16 09:20:26

很久以前,偶然听过鲁迅先生《秋夜》的“梗”。在他家后院,可以看见墙外有两株枣树。可是他却一定要不厌其烦地说明:一株是枣树,还有一株也是枣树。当时,从未认真读过原文的我,太不慎重地将其视为一个笑话:也许此举可以让先生多得半个大洋吧。

久在家中,虽然有着弗吉尼亚·伍尔夫所谓“一间属于自己的房间”,可整日守着这一亩三分地,能够“移步换景”的空间也实在有限。好在我的房间有一组大大的玻璃窗,窗外又未被其他高楼遮挡,而是一片奢侈的、大片的空地。每天坐到书桌前,向左一撇头,总能望到几只喜鹊报早,麻雀叽叽喳喳地低头觅食。运气好的时候,还会有猫咪打架的场景闯入镜头。在“出门是例外,宅家是常态”的生活状态下,竟意外浅尝到一些“万物并作,吾以观其复”的感觉。

这样的日子过了一段时间,当我第二十几次撇头的时候,发现窗前空地上竟赫然伫立着两株树。其实,它们一直在那里,早已长得枝干遒劲,可是我却从未注意过它们,也根本不知道它们究竟是什么树。在庸常中奔波的人,是很难静下心来发现这些细节的。那一刻,我终于理解:那个秋夜,鲁迅先生若非一株一株去描绘枣树,必铺垫不出如此孤寂廖远的意境。

原来栖栖惶惶的日子里,我对周边景致几乎视若无睹。每次看简·奥斯汀等人巨细靡遗描写的乡野美景时,我的脑神经也放弃挣扎,识趣地帮忙跳过。可是“两株枣树”的故事,让我开始为这种无动于衷感到懊悔。周遭的事物本是大有乾坤,而我的不在意却让它白白拂手而过了。王安忆在谈及小说创作时,曾提到一个很有意思的观点。面对同一段经历,有人捕捞生活的网眼特别小,所以怎么都捞得起东西;有人的网眼却极其稀疏,于是好的东西都漏掉了。痛定思痛后,我决定捡起编织网眼的麻缕,好好归拢一番。

当然,初出茅庐的捕捞者一窍不通,自然要向先贤学习渔猎之道。这两天,我重新翻开鲁迅先生的作品,试着从“一花一世界”的角度去观摩。这才发现,先生手中的简直是经纬重重的织锦,缜密至极,连一只小虫都别想钻过。《春末闲谈》中,他就由“细腰蜂衔青虫而走”这件再小不过的事情入手,细致入微地剖析其中机理。而这一切,都有赖于对周遭事物的灵敏感通力。

说到感通力,当然还数诗歌为上。前两天翻书,读到“何如尊酒,日往烟萝”一句,惊讶作者寥寥数语就能勾勒出一番情境。于是,司空图的这本《二十四诗品》,又成为我改善审美迟钝的利器。这本小书,总结了“雄浑”“冲淡”“纤秾”等二十四种诗歌品性,每一品又用六句至简的诗性语言阐述。

而循着每日读些诗品的最新仪式感,我的生活捕捞网渐渐紧凑了些,偶尔还能从日常事物中体会到诗兴的机妙。

宅家时期,每个人待在大大小小的房间里与外界通讯的信号渐次减弱,我们反倒有了细细观察周遭事物的机缘。当生活的画幅被房间的玻璃窗框定后,过去熟视无睹、无暇深究的问题自然会被放大,我们的感通力也会渐渐由钝感走向敏锐。将捕捞生活的网眼织密缝紧,纵然不能像李安一样“老僧坐定”,也应该能感受到焦虑之外的一份安定。待社会逐步回归正常时,我们的“织锦”,必然能从生活中捕捞出更多珠贝。

[收藏此页]

[作者: 编辑: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