日前,由江宁区编导的锡剧《雨花谣》在江苏紫金大戏院首演,现场爆满,掌声如雷。这是一部反映南京解放军渡江前夜,共产党地下党员为一张江防图与国民党军统特务斗智斗勇的故事,折射出内战时期人民在信仰、感情及人性方面的博弈,也将美好的童谣演绎成一曲肝肠寸断的壮歌。
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、南京解放70周年、渡江战役胜利70周年,锡剧《雨花谣》的编演,重现历史,再现烽火岁月,对弘扬传承革命精神、激发民众爱国主义情操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。整个故事的发生、展开及高潮,借助了长江边东山老街宁记老鸭店一家人的悲欢离合为线索,将八载重逢的一对恋人,在白色恐怖阴影下,因信仰不同,出现的目的不同,呈现出一段险象环生、起伏跌宕、曲折迷离的情感大戏。
八年后,戏中爱好诗词的柔弱农家女江雨花,在苏北革命根据地返乡后已是一名忠于党的事业的战士,作为被任命的即将解放的江宁县县长,首要任务是会同游击队同志绘制一张江防图,为解放军顺利渡江提供最有力的帮助。从小收养她的宁家的宁记老鸭远近闻名,鸭店成了她与其他共产党人从事革命工作的交通点。她的出现,引起军统特务们的警觉,就这样,在美丽的鱼米之乡上演的却是一场凶险异常的暗战。
善良的大哥宁龙,与之视同兄妹,当作为新任江宁站军统处长的青梅竹马的恋人宁虎出场,因信仰不同怒目相对,拔枪相向,亲情断裂,剧情推至高潮。此刻,其他军统特务突然出现,枪声四起,生死殊杀,大哥宁龙为护卫弟妹壮烈牺牲,宁虎也身负重伤……江雨花将江防图成功送出,为解放军胜利渡江、南京解放做出了巨大贡献。
“我是一滴小小雨,为你一生赶路途。狂风一片拦不住,粉身一刻似花朵。”剧中主题歌谣,在戏之中,又在戏外。八年前,江雨花与宁虎这对恋人在《雨花谣》中依依分别,各奔他乡,忧愁满怀,乡愁无限;八年后,大战在即,恋人再见,为信仰反目,命悬一线,《雨花谣》,聆听中感觉百感交集,尤为悲壮。如今,过了70年,欣赏剧情,作为观众,细听民谣,感慨幸福生活来之不易,亲情可贵,乡情美好,许多东西都值得我们好好去回顾、思考与珍惜。
今年,习近平总书记在两会期间给文化艺术界、社会科学界委员,以及广大文艺社科工作者部署了一项任务:希望大家深刻反映70年来党和人民的奋斗实践,深刻解读新中国70年历史性变革中所蕴藏的内在逻辑,讲清楚历史性成就背后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、理论、制度、文化优势,更好用中国理论解读中国实践,为党和人民继续前进提供强大精神激励。
诚然,其实锡剧《雨花谣》就是一部以传统地方戏曲和艺术家精湛表演,引领我们现代人走进历史,重温历史,认识历史,甚至呼唤正视历史,感恩历史,不忘初心,牢记使命,始终保持对党对祖国对人民的赤子之心,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目标不懈奋斗的精神食粮。但我们知道,近年来类似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影视作品似乎不少,而有影响的戏曲创作却并不多,甚至逐渐远离我们的生活,远离我们的视线,再难出现像《沙家浜》《红灯记》《智取威虎山》一样风靡的社会现象了。这显然是发展中文化的滑坡,期待今后能够在文化繁荣振兴中得以扭转与改观。
戏曲是我国的国粹之一,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内容,保护地方戏曲,发展地方戏曲,传承创作主旋律、正能量的戏剧也是我们当代文化部门及戏剧家们需重视、正视、研究并长期探索的课题。锡剧《雨花谣》的创作首演成功,在受到观众们热捧示好的同时,我们更期待在新时代有更多这样的好戏上演,再度掀起新的戏曲热潮,使之真正成为引领主流、引领时尚、鼓舞干劲、集聚力量及推动发展的精神食粮。
[作者: 编辑:]