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江宁要闻 >
今年是江宁开发区建区30周年。30年来,江宁开发区从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县级自费开发区,跻身国家级经开区第六位,成为开放创新发展的一面闪耀旗帜。即日起,本报将推出系列报道,总结回顾江宁开发区艰辛开发的辉煌历程和开放创新的成功探索,以飨读者。
从1992年启动建设至今,江宁开发区已走过30个年头。从一个自主创业、自费开发的县级开发区,到阔步迈入国家级经开区前列,它的成长历程堪称一部激情洋溢的“开放创新史”。我们从中不仅能看到中国改革开放以来,江宁开发区工业化、城市化快速推进的缩影,更能体会到江宁开发区人敢为人先、勇争一流的精神内核。
产业为根,筑牢发展根基
从1992年6月18日诞生之日起,江宁开发区就把发展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,而招商引资又是开发区的生命线。园区招商人员主动出击,组织人马赴北京、上海、深圳、广州等项目富集地区展开“扫楼行动”。正是凭着这一种执着,成功接洽并引进菲尼克斯、爱立信熊猫、南瑞集团、长安马自达汽车等一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和中电科五十五所、中船重工七二四所、中航六〇九所等一批大院大所。此后,几代招商人呕心沥血,不断创新招商方式,相继引入46个国家和地区的4000多个项目,其中世界500强投资企业达96家。
江宁开发区坚持严把项目关,精选优选入驻项目。从“捡进篮子都是菜”到“低于500万美元项目不再单独供地”,再到现在的瞄准“4+5+3+1”产业体系引进项目;从单一制造工厂到研发中心,再到多种功能性机构总部,开发区项目选择的步子越迈越大,追求层次越来越高,产业一步步升级。
江宁开发区还适时推动“块状经济”向“柱状经济”转型,着力打造“竖起来的经开区”,化解土地、空间、环境等要素制约。2019年、2020年连续两年发布楼宇经济若干扶持政策,提出以平方产出论英雄;通过成立楼宇经济发展联盟,推动楼宇资源整合,重点打造百家湖硅巷等四个楼宇产业群;以“亿元税收楼”为基本追求,不断增加“亿元楼”数量,着力突破“十亿元楼”……2021年,江宁开发区楼宇经济已集聚3500余家企业,税收占全区楼宇税收总量的70%以上。
创新为魂,蓄积高质量发展的不竭动能
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。江宁开发区坚持创新在高质量发展中的核心战略地位,推动园区从江宁制造向江宁智造加速转型。
江宁开发区抢抓引领性国家创新型城市建设机遇,果断明确将新型研发机构作为科技成果转化的生力军。当前,园区已累计建成省级以上众创空间和孵化器63个,科技孵化项目2000多个。同时,为促进科技成果就地转化、缩短产业化周期,园区还在国外累计设立海外研发机构11个、离岸孵化器20个。目前,园区已拥有高新技术企业1066家,高新技术产业占工业经济比重达70%。
30年来,江宁开发区在人才引进上不懈探索,高招频出。进入新时代,引进人才的思路更明,效率更高。园区先后建成“国家海外人才离岸创新创业基地”和院士工作站8家,博士后工作站64家、研究生工作站63家,智能电网产业已集聚以沈国荣、薛禹胜院士为代表的2.3万名专业人才,未来产业已集聚以刘韵洁为代表的16位院士和超千人规模的创新团队;依托海智湾·江宁国际人才街区,对海外人才提供证件办理、投资融资、就业咨询等精准服务,入湾人才已达600余人。此外,园区还累计引进诺奖、菲尔兹奖得主11人,海内外院士(含两院院士)64人,引育国家重点人才计划专家111人,高端人才资源总量在国家级经开区中名列前茅。
改革为桨,打造与时俱进的营商环境
江宁开发区始终以改革为根本动力,将深化改革与园区优势充分嫁接,构建高效精简的政务架构和亲商安商的营商环境。
1995年7月,江宁开发区专门成立 “马上办办公室”,做到“答复不过夜、办事不隔天”。此后,还形成“一站式”服务、信息化工作和电子化政务运行等服务机制。近年来,紧跟大数据时代步伐,江宁开发区设立“预先介入服务平台”,对进区企业提炼审批识别要素,完成个性化定制,同步上线政务服务手机App,畅通“一次注册、单点登录、多处互认、全网畅行”的网上审批渠道,推动“马上办”升级为“码上办”,做到“办事不出门、程序全搞定”。
为提高审批效率,开发区专门设立代办服务中心,由代办员陪同企业从申请到办结全程提供帮办、代办服务。随着企业发展水平提升,企业诉求逐步由集中于审批环节向发展全过程扩展。针对这一情况,开发区大胆探索“陪伴员+集成化精准服务”新模式,对企业实行全生命周期的陪伴式服务,将原来仅限于审批环节的“半程跑”服务模式,升级为企业发展全过程的“全程跑”服务模式。
2020年,江宁开发区还发动了一场以“去行政化”为导向的“自我革命”,聚焦“发展经济”的主责主业,加大经济职能比重,全面实行企业化管理,打通纵向流动、横向交流渠道,聚焦能上能下的考核机制,充分保障园区管理高效运转。
王强 詹艳娜
[作者: 编辑:]